現代性與日常生活實踐
–法鼓山心靈環保與心六倫的人間淨土建構

劉怡寧

近二十年來,社會學的分析視野有著啟發性的轉變,相較於過去多強調政治與經濟層次的鉅觀分析,法國社會學者Lefebvre提出的「日常生活批判」(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概念開始受到社會學的重視,Lefebvre主張社會學的研究應該回到「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組織化的重要場域,認識到「日常生活」是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得以發展的基石,不但社會的本質存在日常生活當中,社會關係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建構出來的,「日常生活」是內心世界與社會生活的匯聚地,更是人類本能慾望的所在地。因此,Lefebvre認為,「日常生活」本身是積極的,具有日常生活革命與日常生活解放的可能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總體的人」?既保有物質、生理需要,也能實現精神、文化、社會和自我創造的需要,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研究相當關心的理論要旨。
法鼓山推動「心靈環保」,主張從心靈環保出發來「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強調推動「人間淨土」的基石在於「人」的品質提升,此由漢傳禪佛教所出發的社會實踐途徑,與日常生活社會學的關懷有深刻的呼應。尤其「心靈環保」的改革主體是「人」,強調透過照顧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依此建立自利利人的人生觀,來進一步照顧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建設人間淨土。而法鼓山推動的具體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禪修指導與法會共修,在一般以家庭與工作為主的日常生活之外,既提供了反思自我的修行場域,亦強調要把這種修行的品質再帶回日常生活當中,以期在家庭、生活、校園、職場、自然與族群的關係中,都能從心靈環保出發,落實心的六項倫理。這種漢傳禪佛教與現代性對話的實踐途徑,與日常生活社會學所關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總體的人」,進而達到日常生活解放的觀點有深刻的共鳴。
本論文將從Lefebvre對「日常生活」所進行現代性批判出發,探討法鼓山在當代世界推動「心靈環保」漢傳禪佛教的當代社會實踐意涵。希冀建構起法鼓山人間佛教實踐與社會學當代典範之間的深刻對話,一方面讓社會學典範可以更深入認識心靈環保與建設人間淨土的的日常生活實踐意涵,另外一方面也更深刻挖掘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現代日常生活實踐途徑。

關鍵字:現代性、日常生活、人間淨土、心靈環保、心六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