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會實踐的理論基礎:
從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談起

張梅雅

宗教團體存在於社會中,受到社會資源的滋養,也以不同的宗教行為回饋社會,形成互動循環。宗教團體所奉行的思想、理論來自各類經典或宗教人物的宣講,而這些思想、理論與宗教團體的社會實踐之間,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一個推動的力量。本文以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相關論述為核心,依序分析以下三點。一、宗教團體社會實踐的動力可分為自力、他力與其它,本文從法鼓山致力追求「提升人的品質」談起,探討其核心理念的實踐動力。二、從自力推演而出角度,觀察法鼓山聖嚴法師所擘劃人間淨土藍圖的「主動性」,析論宗教理論與社會實踐的連結。三、從宗教理論的能動性角度,探討法鼓山發展「建設人間淨土」理論架構的歷程,規劃藍圖實踐的可能性,以及進一步開展傳統淨土理論的未來性。本文期望藉由系列的討論,進一步釐清從宗教思想、理念到社會實踐的理論基礎。

關鍵字:人間淨土、宗教實踐、法鼓山、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