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於佛心,弘揚佛法,建立人間淨土:
以公共政策思維,建構和諧社會,邁向世界大同

楊志誠

佛者,覺也。佛家說:佛在心頭,莫遠求,故佛心者乃每個人自覺之心也,此覺當與宇宙之 “緣場” 同在,也是天人相互調和之覺知。基督教也說,此為宇宙一體之覺知,乃心中基督,能與宇宙共鳴,並認為人心中的基督就是上帝在每個人身上的聖跡顯象,可與上帝相通。道家曰,回歸自然,與乾坤相和之自覺,乃順天應人之道也;道沛然於宇宙之間,上至大宇宙之虛,下及微粒子之空,無所不在。佛心行道,與宇宙同覺共鳴,故佛法無邊無際,卻又萬法歸宗,止於佛心自覺也。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證道於菩提樹下,主要在啟發世人自覺之心;渡人尋回佛心,與宇宙同覺,自能透過觀自在而與他者共生同榮。
佛法者,以佛心之覺,連於他者,同歸宇宙一體之覺知,依順天應人之自然法則,推動天工開物之理則,建立天人調和、自然和諧之秩序;此佛法之功能,宇宙好生之德也。故佛法乃立德之功,功在教育人之自覺而厚生也:建立和諧社會,共創、共享世間福祉;此乃聖嚴師父一生所倡導的 “人間淨土” 。該境界即為人間天堂,也就是說,天堂之境在人間,不必他求。
當代公共政策學,主要是透過政策的管理 (規劃、執行、評估與矯正),群策群力,共創 “公益”,共享福祉;公共政策的目標就是要創造公共利益,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策所產出的福祉。所以,公共政策的目標不僅要創造最大化效益,同時也必須考量分配的問題,亦即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
綜上所言,公共政策的價值追求乃在於 “公心”。本於公心,推動政策管理,從情勢觀察和分析、議題設定、方案規劃、決策、執行到評估,一系列程序的運行,方能在確保整體穩定的狀態下,創立公益的福祉網絡,提供每個人的福祉,進而共生共榮。而公心的根基就在於佛心的 “覺”、人性的 “仁” 或 “基督”,當代雖然有了公共政策相關的知識,如果缺乏 “公心”,那麼這種工具對人類所能造成的傷害將遠烈於過去封建專制的時代。為了免除現代化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必須透過佛、聖、俗一體共同肩負教化使命,方得以創建 “人間淨土”。
人的生命有限,宏願永恆,聖嚴師父一生鞠躬盡瘁已經替眾生確立了快樂與幸福的方向,但仍有未竟之功,可能就有待於後世者能夠將其心願具體化,擬定具體的願景方案和執行計畫。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根據當前全球化的世局,運行組織,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積極邁向「人間淨土」的願景。
今天我們紀念聖嚴師父逝世十週年,應該勇於承擔祂的大願和悲願,積極弘揚其理念,建設人間淨土。

關鍵詞:人間淨土;公共政策;公共福祉;心靈環保